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 - 當軟體與商業模式結合: Google、臉書、微軟專家教你的66堂科技趨勢必修課



今天看完了一本書,那就是「 Google、臉書、微軟專家教你的66堂科技趨勢必修課」,
這是一本我認為非常特別的書,他不只講述了科技趨勢,如果只是趨勢,那其實每一天的科技新聞雜誌不就可以看到了?

它非常適合從事科技業的人或是不懂科技業的人閱讀,我感受到撰寫這本書的人用心。



軟體工程師閱讀可以獲得甚麼?


不知道身為軟體工程師的其他人怎麼想?但我在早期念書時期,陷入一個思維就是軟體不值錢,沒人願意付費買軟體,所以賺不到什麼錢。

還有台灣沒有軟體公司,去做硬體才會賺錢,賣越多硬體越多錢,所以一堆人一窩蜂跑去念電機,畢業後好去大公司科技業發大財。

於是我就困惑了,為什麼我喜愛的軟體開發無法賺很多錢?即使如此,為什麼軟體的待遇還是高於其他行業水平?不是賺不到錢嗎?為何全世界搶破頭這些人才?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讓人知道其實軟體可以結合商業模式的應用賺到錢,美國的大科技公司它們到底在想什麼,這些在我們身邊的科技如何帶來更多商機。

畢竟這本書的分類在"商業理財"。


科技軟體的商業模式


在這浩瀚的網路科技,最終賺錢的模式就是兩點,一是投放廣告,廣告要如何不讓人厭惡,優雅置入在裡面,讓需要的人願意購買,二是解決問題,利用更好的服務解決人們的問題,軟體不再是買斷,而是透過訂閱制或是加值付費服務讓軟體持續獲得營收。

書中舉例很多例子,各大科技業如何擴大市佔,如何讓科技觸及各個產業,在手持裝置普及的時代,因應不同國家,又有不同的樣貌,像是中國一個微信,一開始是通訊軟體,但是這個通訊軟體延伸出各種服務,最終像個大作業系統,人們不用每個服務都需要一個App,重新辦帳號、安裝 App 等,又因應當地國情提供發紅包機制吸引消費者,這與原本西方國家利用 App Store 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 App 的方式又不同了。

然而第三方國家,跳過電腦時代 (因為比較沒錢,所以沒普及),直接接觸行動裝置的時代,畢竟比較低成本,故流行了另一個不是 iOS ,也不是 Android 的作業系統,而是 KaiOS,因為主流兩大作業系統對低階手機的支援並不那麼好。也反映到一件事,要打入市場,各地的文化不一樣,反映出來的服務接受度也是有落差。



KaiOS 很像以前傳統手機的樣貌。圖來自官網


不只這些,書中太多應用的例子了,不免感慨這些商人真的很厲害,居然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既不讓消費者花到錢,或是花得更甘願,又可以帶來巨大的獲益,但是都在我們的生活中,還非常低調,不說的話不知不覺就會花錢花得很自然。


用淺顯易懂的話解釋科技軟體名詞


為什麼一篇新聞報導會有兩個不一樣的標題?因為藉由這樣的行為去分析哪標題最多人點擊,越多點擊帶來越多流量就可以投放廣告或是獲利,這就是 A/B Test。

優步和寶可夢GO都有地圖的功能,它們都是利用 Google Map 的基底去製作,節省成本,因為 Google 有提供地圖的應用介面 API ,讓它們可以使用。

Google.com 輸入後發生了甚麼事?它就像我們的住家地址一樣,會一層一層傳遞。

諸如此類,讓更多科技名詞更簡單好懂,我認為可以大勝教科書的說明了,而且更有親切感,這也是我喜歡學習新東西的方式,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學習專有名詞。


值得省思的地方


我認為這本書帶給我的是在使用每一個網路科技服務時,免費的很好用,但是犧牲了是什麼?隱私,沒錯是隱私個資,越來越依賴科技網路,自己的任何行為都會被科技巨獸看光光,可是被限制掉後,也相對失去便利性,到底怎麼拿捏比較好,值得好好思考。
有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是英國醫生誤診,到底這個新聞要不要從 Google 搜尋移除,畢竟過了好多年,醫生或許已經改正了,但是卻因為一個負評影響職涯,但是移除掉新聞代表新聞方喪失言論權,到底怎樣才是對的,各有各的聲音。


總結


我還是好感恩我在軟體業,好愛寫程式,不是因為我會數學我超強,而是因為每個軟體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價值,當然一個好的科技產品絕對不會只有超強的軟體可以成功,背後還有很多因素,行銷、設計、營運決策等等,在以後選擇工作中,或許可以多探究產業知識,以及背後的商業模式,感謝這本書解說。


書籍資訊






中文書:Google、臉書、微軟專家教你的66堂科技趨勢必修課




歡迎買書並且讀完的人一起來分享心得!


目前還未看過英文版,接下來應該會好好看英文版的書,好好練英文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